工作生活平衡? 3 個想法

by Vicki

攝於 Paremata 海濱。2022 年七月。

開始工作後,

開始發現自己對 投入一輩子的時間做一件事 有一種恐懼。

然後我開始懷疑,

Work-life balance 是否真的是一種迷思

真的有可能做到嗎?

直到兩年前我無意中讀到用心休息這本書,

才獲得了一種解脫。

第一次讀這本書時,

我對裡面提到的工作生活平衡的觀念很震撼:

productivity

關鍵四小時的創意工作 p. 69

達爾文終身貢獻給科學,

他有滿腔熱誠,

工時卻明顯偏短,

而他並非唯一這麼做的科學家。

分析其他科學家的職涯,

也可以看到類似的模式。

[…..]

一九五零年代初期針對科學家工作型態所做的調查也發現類似的結果。

[…..]

大家可能預期結果會出現一條直線,

顯示科學家工作時數越長,

發表的文章就越多。其實不然。

根據數據繪出的圖表顯示了M型曲線,

一開始曲線上升的幅度很大,

在每十時至二十小時之間達到巔峰,

然後開始向下翻轉。

每週工作二十五小時的科學家,

產能部會高於只工作五小時的人。

每週工作三十五小時的科學家,

相較於每週工作二十小時的同事,

產能僅是後者的一半

我發現這個觀念和 深度工作力 Deep Work 這本書中所提到的一個觀念非常相同。

這本書的作者自己也是一個科學家,

他對工作生活平衡有很特殊的見解,

他提出,

人一天能認真專注的時間最多不高於四小時

而這樣的工作量足以讓一個人有高質量的工作結果並能在下班時間好好休息。

我剛開始工作的第一兩年有非常慘痛的經驗。

那時候我不分早晚地工作,

而且週末也不休息,

還曾經強迫自己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

那一年的結果下來,

我卻沒能完成任何重要的論文,

而且開始對工作產生不好的情緒。

從去年開始,我終於開竅,

開始實驗一天集中精神,

在早上8點半到十一點半之間認真寫作。

說也奇怪,的確如這幾本書所說,

短短三小時集中精神,

就能有穩定的工作進展,

而且能讓心情穩定踏實,

在早上就完成最困難的工作項目

以下載摘錄一段 用心休息 這本書中讓我印象很深的段落。

對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而言,

每天花四至六小時閱讀與寫作是辛苦的一天

史丹佛大學行為科學高等研究中心於一九五四年成立時,

認為訪問學者的理想工作型態猶如修道士閉關苦修,

從早上八點半至中午十二點,

並將三個半小時拆成兩個九十分鐘的時段,

中間休息兩次,每次十五分鐘。

然後是午餐時間,

下午散步,閒聊

就連火山行個性的藝術家也都符合四小時的工作型態。

亞瑟 庫斯勒 ( Arthr Koestler) 因為花天酒地而惡名遠播,

但是他每天早上伏案四小時,

偶爾下午會加班。 p. 72

所以,我們應該高興,

生活不等於苦修

不一定要把人生都放在工作上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人。

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是有可能可以達成的

至少可以透過練習來漸漸找到自己最喜歡的模式。

現在我嚴格執行過午不寫作 (把這時間用來處理雜事),

只求每天專注三小時到四小時的工作目標。

我發現這個模式做有非常多好處 :

1. 有時間運動,陪家人,和社交,

2. 晚上時間能心安理得地休息

3. 因為晚上有適當地休息,隔天早上也會再度有動力專注工作

4. 工作時的情緒有明顯改善,因為三小時很容易達成

相信讀完了這篇文章的人,一定也是對工作效率有興趣的人。把深度工作時間限制在一天三四小時是一個值得推薦的試驗!

Leave a Comment